2011年社会学主要研究议题及其进展
www.jjjtsb.com?2011-12-31 09:40? 李培林 陈光金?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来说两句
2 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研究:适度普惠的福利观点被认同 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具体问题的研究,保基本和适度普惠的概念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差异在于所谓“基本”和“适度”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对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是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公平性问题,以及什么样的社会福利水平比较适合中国社会的问题。景天魁等进一步拓展和细化了他们关于底线公平理论的福利社会学研究,认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重要的不是建构普遍权利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体系,而是构建能够保证处于底线以下的中国公民能够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在这个方面,我们应当汲取欧洲国家的福利负担过重导致经济发展压力过大的教训。关于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主要议题,是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统一性问题。一些学者,例如郑秉文等,进一步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碎片化问题进行了反思,通过对欧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这种碎片化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弊病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统一中国社会福利或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主张。此外,关于中国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继续深化。一些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二元化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政府承担有限责任,接受社会福利的群体有明显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推进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标志着中国社会福利模式开始转型,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王思斌等提出,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责任优先、民众需要导向、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家庭的支持作用、非营利组织及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等。彭华民等学者则提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多元需要,提升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成员能力;社会成员拥有接受社会福利的公民权利,同时也承担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随着我国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也处于大发展时期。在知网进行搜索,结果显示,2007—2011年期间,在标题中包含社会保障一词,以及以社会保障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总计在4万种以上。在此期间,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专著和研究文集也大量出版,促进了社会保障研究的学科发展。关于社会保障议题的研究集中在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建设。景天魁等人认为,社会保障目标模式应该满足三个要求:适度性、适当性和适用性。郑功成等人认为,中国现行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的方向,是用集中管理取代分散管理、用垂直管理取代属地管理和让责任主体参与管理,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李迎生等人认为,要做到城乡社会保障的完全统一,既不必要也不可能,相反,应该构建城乡整合模式或有差别的统一模式,在社会保障项目中可根据轻重缓急划分不同层次,其中,社会救助中的低保制度、医疗保险项目中的大病统筹保险、养老保险项目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属于最基本的层次,可优先实现三个基本层次的城乡完全统一,至于其他层次或内容可以保留一定的差异。 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具体问题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城乡低保与社会救助制度研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农民工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研究、住房保障制度研究等。在这些问题上,学者们的意见差异较大,除了对公平性的考量外,关于保障水平多高才算合适的研究,存在着比较尖锐的争议,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案。总的来讲,保基本和适度普惠的概念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差异在于所谓“基本”和“适度”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另外,对于目前一些地方流行的针对失地农民的“土地换保障”制度,不少学者提出了批评和商榷意见。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9]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传播
- [ 12-22]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整合困境的透析
- [ 12-04]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
- [ 11-27]访谈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