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英国布莱克韦尔书店的艰难现状:在业绩连年下滑后,这家百年老店终于在上个财年实现了60万英镑的微薄利润。笔者颇觉感慨,或许是由于当年求学时囊中羞涩,自己绝少去这家店买动辄几十英镑、厚如板砖的大部头教材,而是和不少人一样,非常满足于获得电子版书籍。 如今过上“定居”生活,电子书阅读器却只能在出差旅途中发挥作用了。相比之下,顺滑的纸张更能让人安心坐下,感受作者笔下的细腻情愫。看起来,笔者如今“偏好”纸书也算是“随波逐流”——在世界上电子书流行最快的美国,去年电子书也只占一般大众图书销量的约30%,增长率仍在放缓。与人们的惯常认知相反,连亚马逊的高管都认为,纸质书才是“一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不易损坏、有高清页面和“长待机时间”。不过,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认为,口口相传、纸质书、电子书乃至碎片化的微阅读,只是实现“通过积累信息、观念和优良传统来实现文化进化”的不同方式。文字没能取代语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让新旧传播技术始终共存。因此,有识之士对“深阅读”的疾呼,本质上体现了人们对丢失“思考”能力的隐忧。 有趣的是,前人的“思考”一旦被具象为“书籍”,或者被标注为“经典”,它就有可能偏离初创者的意图,幻化出另外的色彩。譬如,有人真切地贯彻了“书是最佳的墙面装饰”这一名言;也有人像巴斯贝恩在《文雅的疯狂》中描写的诸多聚书成癖的藏家,生前如“展翅待飞的秃鹫”,凶残攫走别人的孤本典籍,逝前还要留言“切勿转交冷寂如坟之博物馆”;还有人持《恶俗》作者福塞尔之见识:“你就需要一本看上去像书的书——厚、硬皮精装、严肃庄重、被广为宣传所以知名度很高,让人看见你带着这样的一本书坐公共汽车、火车、飞机或走在大街上。” 所幸的是,抛开“伪读书者”的造作,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书籍真爱者”。这种“真爱”,体现于因书而生的思考。即便是那些伏案阅读经典的人,若用别人的思考代替了自己的思考,或许还不如手机上浮光掠影的“浅阅读”来得愉快。在《斐德罗篇》中,苏格拉底讲了一个故事:埃及古神塞乌斯向国王萨姆斯传授文字,认为这种学问可以使埃及人更加聪明,改善记忆力,使他们博闻强记。国王却认为,人们借助于文字的帮助,可以无师自通地知道许多事情,但他们实际上一无所知。国王忧虑的是“他们的心是装满了,但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智慧的赝品”。 看起来,在人类追求智慧的旅途中,每一样新工具的出现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好在很多人懂得要带着思考上路,拒绝“智慧的赝品”。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04日 21 版) |
相关阅读:
- [ 05-28]打造“图书馆之城”,提升城市阅读氛围
- [ 05-27]晓风书屋“关张” 开启阅读另一扇“窗”
- [ 05-27]人生高度得益于阅读广度
- [ 05-20]唯阅读不会变成尸体
- [ 05-12]全民阅读也是民生问题
- [ 05-05]读书,不必纠缠于阅读数量的多少
- [ 04-27]培育阅读经典的土壤
- [ 04-23]莫让阅读那么“悲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