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少年滑向邪恶,都是社会的失败和损失,法律可以惩罚罪恶、伸张正义,却弥补不了这样的损失。而且,如果有更多的少年还在边缘状态上挣扎,我们就更不能因惩罚了几个古惑仔而以为尽到了责任或得到了安慰。】

近日,一条视频在网上疯传:三个赤膊少年疯狂殴打一位比他们更加年少瘦弱的男孩。整个过程中,三人下手极其狠辣,但呈现出的心态却颇为“轻松”,彼此间嬉笑调侃,似乎对正在实施的暴力行为和后果完全不以为意,对他们拳脚之下的少年所遭受的痛苦完全“无感”。

视频经网络传播之后,激起一片愤怒的谴责,网友纷纷要求“人肉”这几名打人少年,并呼吁法律予以严惩。其间也不乏“毙了他们”的呼声。

网络和媒体再次发挥了天罗地网的威力,几名打人和被打的少年的身份都迅速得到确认。值得庆幸的是,被打的14岁少年并未像网传的那样已经去世,而只是受到外伤,目前正在休息养伤。

按照被打少年的陈述,这起事件缘起于打人者怀疑被打者告发了他们的另外一起打人事件,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被打者。

客观而言,类似的纠纷冲突,在正值青春懵懂时期的少年,尤其是“问题少年”群体中并不鲜见。而这次的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除了它被详细拍摄并在网上传播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打人少年呈现出来的冷血而暴戾的程度,远远超出大多数普通人的想象。人们很难想象那些被称为“人性”的基本情感,譬如同情、怜悯,或哪怕最底线的对他人所遭受痛苦的想象,及在此基础上对告饶者的“高抬贵手”,却在这些打人的孩子(按年龄计,他们确实都还是孩子)身上荡然无存。

这些打人少年的身份虽然已经确认,但他们之所以成长为今天这般不堪的模样,还不能完全找到准确的成因。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打人者与被打者成长于同样的环境,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前,他们很可能属于同样的群体,即成长于某种边缘状态的边缘少年。

这里所称的“边缘”是多重意义的,一则是地域的边缘,即人员芜杂的城乡结合部;二则是教育的边缘,即无论他们成长的家庭、社区及就学的学校,都没能给予他们良好、完整的教育;三则是社会身份的边缘,即他们从小就没能在这个阔大的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也始终看不到清晰和光明的未来。

在任何一个剧烈变化的社会中,都会存在这种身处多重边缘状态的“问题少年”,如果他们在边缘的状态上再多走一步,就可能成为人们印象中的“不良少年”。而在香港影片中,对这些少年有一个含义更丰富的称谓:古惑仔。

古惑仔既是社会教育失败的后果,反过来又给社会带来困扰和伤害。换言之,对社会其他成员而言他们是可恶的,而他们自身又是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边缘状态的受害者。

就此次打人视频中的打人者和被打者而言,他们因为此次事件而在法律上成为加害和被害的双方,加害者凶狠残忍,罪无可逭,必须也必将得到法律的严惩。但跳开这一事件,则他们同样是身处边缘状态的少年,同样应该得到这个社会的关注和帮助。锁定几个打人者并不难,对他们施以法律的惩罚也不难,难的是如何让更多和他们境遇相似的少年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将其从边缘状态中拯救出来,而不是像他们一样直至犯下罪恶、触犯了法律,才被社会所注意。法律惩罚了他们,正义得到了伸张,社会很快也会恢复平静,而他们却可能就此完了。

每一个少年滑向邪恶,都是社会的失败和损失,法律可以惩罚罪恶、伸张正义,却弥补不了这样的损失。而且,如果有更多的少年还在边缘状态上挣扎,我们就更不能因惩罚了几个古惑仔而以为尽到了责任或得到了安慰。

昨天下午,北京市公安局表示,网传视频“3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中的3名嫌疑人全部落网。记者了解到,被打孩子小东(化名)已到医院接受检查,可能有内伤,具体伤情需要进一步确认。打人者程某的母亲表示,很对不起小东,希望能向孩子当面道歉。(据5月28日《人民网》)

视频一经发布就立刻引起了网民关注,经过警方调查,打人的3名嫌疑人中最大的17岁,最小的15岁,而被打少年小东只有14岁。打人者程某的母亲表示希望能向孩子当面道歉,道歉固然应该,可是该道歉、该忏悔的又岂止她一个?

打人者和被打者都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成长环境差,道德理念缺失,使得这类孩子不但成为了犯罪行为的实施者,也成了受害者。

首先,父母应该忏悔。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肩负着抚养教育的责任,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大多都忙于生计,根本无暇照顾孩子,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让其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接触不良的人和事,混迹网吧等不良场所,以至于辍学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对学生安全负责。应该建立严格出入校制度,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留意学校周边的游荡人员,保护好学生安全。与此同时,学校不仅要教授文化知识,更是传授做人的道理。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做到育人先育德。

最重要的是,社会监管部门更应该深刻思考和反省。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充分保证其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放任他们就读于“育慧学校”这类连学籍证明都无法出具的自办学校。另外,对于人口构成较复杂的区域,辖区派出所等治安部门应该加强安保工作,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有一个安全的求学环境。

要杜绝“少年被围殴”的惨剧发生,除了忏悔,更应拿出行动。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让我们的中国梦有希望、有根基、有色彩。

“少年遭围殴案”发生地北京市朝阳区奶西村,和众多北京城乡结合部的乡村一样,在这个村子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以及他们的孩子。父母白天外出工作,无暇顾及他们。离开学校,男孩子基本都去网吧,无所事事地等待工作,这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5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奶西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却因为“少年遭围殴案”成为舆论焦点。面对这样的失范现象,公众通常都会惊诧不已,从法律、文明、社会心态等多个角度进行口诛笔伐。然而,如果我们光感慨几句、惊叹两声,除了满足自身的道德虚骄之外,往往于事无补。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去关注这些青少年的生存生态,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

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教育改变命运的周期变长、相关度降低,农民工子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人生出彩”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弟在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上存在缺失和短板,导致他们精神苍白,难以看到人生的光亮和希望,“少年遭围殴案”只不过是一个缩影。

农民工子弟的精神文化也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农民工子弟的人生,才会有更多光亮和希望。

【在寻求对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和权益保障中,公权力的介入只是一个环节,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其很难及时而灵敏地发现暗藏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某个角落的危险。】

北京市高院昨天发布2013年度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这是全国法院首度将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情况以白皮书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大量的实证数据,显示出未成年犯罪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司法是社会的晴雨表。作为化解纠纷、惩治犯罪的制度性平台,法院以结果输出的方式,反射出当前社会的矛盾现状及治安状况。未成年人案件的多寡及其特点,不仅反映出司法矫治和社会防范上的偏失,也折射出未成年人生存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由此可见,北京高院的报告意义重大。

无论是未成年人犯罪,还是未成年人受到犯罪侵害,某种程度上都是社会问题的结果。司法反馈给社会的各种数据,为我们查找社会问题、做好防治工作提供了方向。报告显示,2013年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中,在校生犯罪率达21.6%,其中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犯罪占67%。育人的“象牙塔”却输送出犯罪人,说明学校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还存在漏洞。是不是对学生业绩关注过度,而忽视了学校人格教育的基本目的?

再比如,非京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占65.3%。这应该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监管不力有关,也再次验证了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问题少年”现象的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有数据显示,离异单亲家庭、离异再婚家庭和父母有一方“缺席”的家庭,在未成年犯罪中占20%左右。这说明,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决非司法机关一家的事情,更需要系统性思维,以解决案件折射出的社会病灶为根本。

当然,在寻求对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和权益保障中,公权力的介入只是一个环节,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其很难及时而灵敏地发现暗藏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某个角落的危险。前两天曝光的朝阳区奶西村少年狂殴事件,也是在网上视频曝光引起公众关注后,公安机关才得以介入调查。为此,报告特别提出要建立防止虐童等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强制报告”制度。这无疑是个很有针对性的建议,需要立法予以确认和完善,对负有报告义务的知情者和监管者设计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过这也说明,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监管和照顾体系并不完备,诸如国外发达的社会性组织的功能尚未挖掘,家庭、学校、社区等并未形成有效的功能互补。而在缺乏系统性思维和全局性关照的情况下,司法机关注定要背负难以承载的重任。

本报特约评论员 傅达林

【对这些在城市边缘“野草般”生长的“移民第二代”,城市不能再漠然视之。对其投以帮助与关爱,不仅是为了提升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也是为了城市长久的稳定。】

经北京警方连夜工作,网传“三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视频中的3名嫌疑人已全部落网。施暴者均为十多岁的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来京。媒体报道,在案发地朝阳区崔各庄乡奶西村,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以及他们的孩子,父母白天外出工作,无暇顾及他们。对于他们来说,离开学校,无所事事每天上网和等待满16岁出去工作,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而在百无聊赖中,各种危及社会安定的事件,也或多或少地有了他们的身影。

这些孩子,是典型的“移民第二代”。所谓“移民第二代”,是指随父母移民到新城市来的被动移民者。他们与父辈的谨慎、胆小,认为自己是外来人口,在别人的地盘上来讨生活就应该委曲求全夹着尾巴做人的人生原则不同,他们出生在城市或在很小的时候就来到城市,耳濡目染着城市的繁华,并渴望融入其中。

当他们的这种渴望受到各种藩篱阻滞时,他们比父辈更容易生出不平感,这种不平感,如果作用得当,可能会成为催人奋发的力量,而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成为一种扭曲的破坏性力量。北京高院昨天发布的《2013年度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工作报告》(简称白皮书)也显示,“非京籍未成年人犯罪比例较高”,已成为北京未成年犯罪的特征之一。

这个问题,在世界各地的大规模城市化发展中,都曾经遇到过。活跃于世界各地的“越青帮”“华青帮”等帮会势力,大多是由移民第二代组成,而黑手党等黑帮组织,也以第二代移民最为强势凶猛。目前,我国正处在进入“移民第二代”高速增长时期,虽然大规模的负面力量还没有出现,但在珠三角曾经活跃一时的“砍手党”,以及包括最近发生的轮流殴打少年事件,却在提醒人们,对这件事情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大多数进城的外来人口,不管在城市里是否能得到教育机会,还是就业机会,甚至是否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笑脸,都无法改变他们“回不去了”的事实。对外来人口及其后代报之以善意和平等态度,甚至为他们提供包括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宽容的心态,正视他们的不完美,对其投以帮助与关爱,不仅是为了提升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也是为了城市长久的稳定。

对这些在城市边缘“野草般”生长的“移民第二代”,城市不能再漠然视之。北京高院的白皮书呼吁“将外来流动未成年人纳入信息监管”,这种监管不应仅着眼于预防犯罪,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融入城市。多一所学校,也许就会少一所监狱;多一份关爱与呵护,也许就会少更多的恶性事件和伤心眼泪。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威胁,而是迫在眉睫的事实。

曾颖(作家)

昨天下午,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表示,网传视频“3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中的3名嫌疑人全部落网。记者从家属处了解到,被打孩子小东(化名)已到医院接受检查,可能有内伤,具体伤情需要进一步确认。打人者程某的母亲表示,很对不起小东,希望能向孩子当面道歉。(5月27日《京华时报》)

法律是宽容的,但是一旦触犯法律,那他们就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罪犯”。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一般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包括婴儿、儿童及部分青少年。事件中的打人者无疑都是未成年人,然而,倘若我们再仅用“未成年人”“孩子”的角色下定义,姑息了他们曾犯下的过错,那又如何面对那位被欺凌的孩子,如何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呢?在他们看来,也许正因为法律的威严可以被一次次打破,未成年人的恶性可以被一次次地姑息,因而,法律的权威正在丧失。这把标有“未成年人”的保护伞,只会让他们今后更加放纵、更加疯狂。

年纪小与不懂事,早已不能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借口。法律的惩处也不应该以是否成年作为界定犯罪的依据。在多数成年人眼中,他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然而,事实果真如此?

我们的生活中,掺杂着各种暴力、血腥的影视剧和书籍,而社会竞争的残酷、早熟早恋的诱导、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家庭关爱的不足等,更是让暴力的“不正之风”有了生存的土壤。强权、暴力、威吓、金钱,在这种种攻势下,工人、农民、领导、官员一个接一个地沦陷,更何况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

因此,我们的青少年已不能用六七十年代那一套来看待和教育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着变化,孩子们又何尝不是在“与时俱进”?他们初尝暴力的新鲜,就像得到了一件好玩的玩具;他们认识不到弱者的卑微,更缺乏最基本的同情与怜悯。这就是欧美所标榜的“暴力美学”,同时也是东方所不齿的“恃强凌弱”。

笔者认为,主观故意行为和客观无心之失应该成为法律人性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引导,诸如此类的事情今后将会越来越多,对于孩子我们不能一味的庇护,只有让他们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他们才能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备正确的判断力的人。

把好文化关、做好价值引导、严肃法律法纪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严惩是不得已而为之,防微杜渐,以防万一,更是为了治病救人,杜绝暴力的泛滥。金钱和物质不能满足一切,我们给应该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保护,不要让“未成年”再成为逃避法律责任的借口。

日前,一则题为“实拍3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众多网友报案”的视频引发关注。虽然最终《新京报》记者调查证实,被打少年并未死亡,但视频中一幕幕残暴的场景,仍令许多人震惊。5月26日上午,经北京警方连夜工作,3名嫌疑人全部落网。

教育有缺失

依北京警方提供的消息,可以归纳出几个涉事者的共性。其一,四人都属于少年阶段,其中有两个出生于1999年,一个出生于1997年,被打的小刚仅14岁;其二,包括被打者都缺少父母的关照,受害人小刚被打后竟未告知父母,也未及时报警;其三,法律意识淡薄,用暴力摆平事情的行为毫无疑问是违法的,但是看到视频中那近乎招招致命的举动,感觉不到施暴者有任何忌惮。

这种青少年暴力的视频已经不止一次惊呆网络,上述共性也多有体现,每每勾起我们的困惑——那些疯狂的少年怎么了?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该怎样反思?从家长的角度看,显然没有尽到应有责任,打人者均是外来人口、无业游民,父母要么不在身边,要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最终导致了案件的发生,事到如今,不但涉事者的父母需要悔过,其他人也应以之为镜。同时,十四五岁的他们显然仍处于读书的年纪,为何没能接受正常教育,是因为家庭原因还是学校将他们拒之门外?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存在覆盖度方面的缺憾,是不是在法律常识的普及上着墨太少?显然,仍需更多集体反思来求解。(李光金)

“古惑仔”的扭曲诱惑

少年暴力之猖獗,还应追问当下的社会风气。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容易受大环境影响。坦白地说,当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场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暴戾。枪战、拳击、搏斗……刀光剑影的网络游戏让青少年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性情、行为都受感染,浑浑噩噩中已被暴力吞噬。一些青少年走上不归路,归根结底竟是因为沉迷网络,没钱网游。

而影视作品的血腥暴力也“贡献不小”,以香港黑社会影片为甚。黑夜旺角街头的厮打、灯红酒绿深处的“拼杀”、古惑仔与黑老大环环相扣的复仇……剧情不仅将暴力行为扣上“仗义”“酷”“爱憎分明”等高尚光环,而且把“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塑造成正常状态。在电影不分级的背景下,如何限制相关影视场面给青少年的负能量,是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要议题。

最后,一些新闻报道在谈及犯罪案件时,过多细节描写,也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容易给他们造成示范效应。所以,疗治“少年暴力”,不妨从社会风气的清肃做起。(陈小雁)

【近年来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不追溯他们的堕落之途,不清理侵染他们心灵的毒素,谁敢保证没有下一群光背男?】

近日,一段名为“这还是人吗,简直是畜生”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3名光着上身的年轻男子用棍棒、拳脚围殴一名少年,少年被打得几次倒地。北京警方25日晚表示,警方正全力调查。另据报道,被打男孩小亮(化名)今年14岁,正读六年级。三名打人者和他同是北京朝阳区奶西村人,均无业。

但凡看过打人视频的人,内心恐怕都会升腾起悲愤和痛惜。悲愤,是因为打人者手段极其残忍,肘击、脚踢、踩踏、扇耳光、膝盖顶、棍子抽,最后竟用水泥块砸晕小亮;痛惜,是因为被打者是个孩子,遭此不幸,心灵将留下多大创伤。童年的不幸往往是一生不幸的源头。因此,在对小亮身体治疗的同时,还须修复他受伤的心灵。

除了悲愤和痛惜,更多的则是费解。光背男与小亮究竟有何深仇大恨,至于下此毒手?据媒体报道,光背男因怀疑小亮告密打人。在视频里,打人者反复问小亮“是不是你告的?”还说“警察局蹲着也不好受”等,据此可以初步判断,小亮确有可能举报了打人者。如果小亮的举报令施暴者“蹲警察局”,当属践行正义,可赞可鼓励,断不该被暴殴。

朗朗乾坤,岂容恶行横行?打人视频曝光后,公安部有关部门、北京市公安局的官微相继表态,特别是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微指斥:“残害生命的严重暴力犯罪,始终是警方打击的重点,绝不允许罪恶当道。”诚然,容忍罪恶就是伤害正义,必须对殴打少年的暴力行为零容忍,必须依法惩处打人者。据媒体报道,打人者已被警方带走。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严惩。

在快慰之余,尚有两大疑点待解。其一,从视频内容看,三名打人者年龄不大,有媒体报道称15岁左右。如果属实,他们还是未成年人,打人当被究责,但身为未成年人的他们如此迷信暴力,如此残暴,何尝不是受害者?从被告密到打人,他们的沉沦轨迹显示,他们是问题少年。对这样的问题少年,我们不应止于挞伐,更不能喊打喊杀。我们需要追问,他们的人生何以下坠?如何拯救他们?

其二,小亮本应免于被打。不知道小亮是向学校还是警方举报,但无论学校还是警方,都有责任保护小亮的人身安全。目前真相未明,小亮为何未能逃脱报复尚需调查。

光背男终须为暴戾承担代价,但这起事件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审思。近年来未成年人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当事人正拥有阳光青春,却染上血腥,本应舒展梦想,却过早沉沦。不追溯他们的堕落之途,不清理侵染他们心灵的毒素,谁敢保证没有下一群光背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