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老规矩”,上海的则是“穿越沙漠和自由”,前者涉及个人修养,关注的是私人领域;后者涉及自由的内涵和前提,关注的是公共话题。当然,关注私域或者公域并无高下之分,只要有料,都可以成为好作文题。
北京卷的作文题呼唤老规矩的复兴,而缺乏对老规矩的反省和批判,给出的材料几乎全是值得保留的老规矩,例如,“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很容易导向“老规矩的丢失,很可惜”这样的结论。事实上,老规矩中有很多是应该被淘汰的,命题者只是单方面地传达老规矩的正面信息,而不提及它负面的信息,这样只能唤起考生怀旧式的抒情和对现代社会的简单批判,缺少思维含量。
如果我们的作文材料只给出一个维度的内容,思考社会问题浪漫化和文艺化的趋势将继续泛滥。思考社会问题文艺化是长期以来的毛病,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高考命题导向和作文评价标准所致,它除了让学生学会咏物抒情以外,对于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论证式表达收效甚微,而作文应该主要让学生学会讲理而不是抒情。
我们的教育需要教会学生全面、缜密、有逻辑的思考,这就要求有关社会思考的主题作文尽可能呈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视角,让学生习惯在对立和冲突中进行辨别、思考和表达。
从总体来看,中国学生有说服力的表达能力不如欧美学生,讨论问题时缺乏基本的逻辑和理性。这个短板的形成与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不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关,我们的作文命题很少有导向思辨的。以今年各地高考作文为例,除了怀旧类,还有励志类,比如,四川的“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江苏的“什么是不朽”;心灵鸡汤类,如福建的“空谷”,湖北的“山顶的风景”;道德标兵类,如湖南的“最美乡村”,广西的“老王生病”。天津的“假如有一款芯片”则属于天马行空类。
那么,高考作文该向何处去?又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包括以下要素: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
培养思辨能力,写作是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就意味着作文必须改变其命题方向和评价标准。在目前的评价标准的导向下,语文老师往往引导学生写美文,即那些语言流畅巧妙,转承启合自如、敷陈华丽却空洞无物的文章。记叙文成了撒谎的比赛,散文则是煽情的游戏,议论文则成了侃大山。今年各省高考作文可部分对号入座。
要扭转这一现状,必须改变作文考察的方向,应以论证式写作能力为主要考察对象,即主要考学生的说理能力, 摆出观点并用各种具体表达手段加以支持分析的能力。文章是否有说服力至关重要。评价标准可借鉴美国SAT(美国大学入学前的学术水平测试)作文标准——“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发展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维,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
和谐稳定的社会只能由讲理的公民造就。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中对小学一年级的要求是,“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在高中低段, 说理写作除了讲究形式逻辑, 还要讲究结构逻辑, 能够预先估计和避免读者可能会有的误解。到了高中高段, 说理评估对象是公共文件如政府的文告、政策说明、政党文献, 公共服务部门的宗旨、规章、条例、商贸、招聘信息等一切发表了的东西, 只要议及公共话题, 都是公共文本, 也都必须接受公众的说理评估。
美国人重视说理,他们的作文考试几乎清一色说理。如2011年SAT作文题:1.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2.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可以使人们免于对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3.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2011的AP英语考试即大学先修课的语文考试,则要求在阅读托马斯·潘恩的著作《人的权利》中的一段文字后写一篇文章,谈谈当今的美国是否达到了潘恩心中的美国标准,并用适当的证据来支持论点。
我以为,高考作文改革不单单涉及到培养学生怎么进行健康表达的问题,更涉及到未来社会的走向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作文的评价标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告别羸弱而暴戾、敏感而虚伪的气质,应该从培养健康、理性的表达开始。
(作者为中学特级教师) |